營養師分析⟫母乳寡醣功效懶人包!改善腸絞痛、過敏與提升抵抗力!

母乳寡醣(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 HMO)是母乳中,扣除水分後的第三大成份,由於具有許多健康功效,因此許多嬰兒配方奶中都有添加母乳寡醣HMO。到底母乳寡醣功效是什麼?真的可以幫助改善腸絞痛、提升抵抗力嗎?這次專欄由營養師好好解析!

推薦閱讀:營養師分析⟫母乳寡醣HMO是什麼?來源與成分懶人包!

母乳寡醣功效一⟫增加嬰兒腸道益生菌

嬰幼兒的腸道益生菌叢正在建立中,而母乳寡醣作為益生質能提供益生菌能量,幫助比菲德氏菌等益生菌生長,增加其在腸道的菌叢佔比(1)。

母乳寡醣功效二⟫改善嬰兒腸絞痛症狀

腸絞痛是寶寶最常發生的腸道問題,主因與腸道粘膜、腸道菌叢、消化能力尚未健全有關。有研究發現,有64%的寶寶在攝取含有母乳寡醣(2’-FL HMO)的嬰幼兒奶粉後,在一天內能有效改善腸絞痛的症狀(3)。

亦有研究指出,寶寶攝取含有母乳寡醣的配方奶(2’-FL 與 LNnT),能有效改善腸絞痛問題。尤其是剖腹產的媽媽,「從未發生」與「有時候會發生」腸絞痛的寶寶比例為96%與4%,遠遠優於無母乳寡醣組的74%與26%(2)。

從未發生腸絞痛 有時候會發生腸絞痛
攝取母乳寡醣配方奶(2’-FL 與 LNnT) 96% 4%
攝取母乳寡醣配方奶(2’-FL 與 LNnT) 74% 26%

母乳寡醣功效三⟫讓嬰兒容易睡過夜

寶寶常會因腸絞痛而有半夜痛醒哭鬧的現象,攝取母乳寡醣改善腸絞痛現象的同時,也會改善寶寶的睡眠狀況。研究指出,攝取含母乳寡醣配方奶的寶寶(2’-FL 與 LNnT),半夜醒來的比例有顯著優於攝取無母乳寡醣配方奶的寶寶(2)。

攝取含有母乳寡醣:「從未發生」為27%、「有時候會發生」為69%與「經常發生」為4%。

攝取無母乳寡醣:「從未發生」為25%、「有時候會發生」為57%與「經常發生」為18%。

從未發生 有時候會發生 經常發生
攝取母乳寡醣配方奶(2’-FL 與 LNnT) 27% 69% 4%
攝取母乳寡醣配方奶(2’-FL 與 LNnT) 25% 57% 18%

母乳寡醣功效四⟫提高嬰兒免疫力,減少感染

母乳寡醣能透過以下方式,提升免疫力(4

1. 結合病原菌:其結構可以和病原菌表面結合,讓病原菌不會接合在粘膜,減少病原菌進入人體機會。

2. 增加益生菌:作為益生菌能量來源,幫助益生菌生長,讓益生菌能在腸道中與壞菌競爭。

3. 幫助腸道粘膜健全:由於益生菌發酵時會產生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是腸道粘膜重要的營養成分,所以母乳寡醣是嬰兒腸道粘膜健全的重要關鍵。

4. 調節免疫系統:母乳寡醣可以在腸道中影響腸道免疫系統,亦能直接進入嬰兒體內,減少發炎物質生成等調節免疫機制。

母乳寡醣調節發炎因子

研究發現,寶寶若攝取母乳寡醣配方奶(2’-FL HMO),相較於無母乳寡醣組,其體內發炎物質,如:TNF-𝛂、IL-1𝛂等都有顯著降低(5)。

母乳寡醣減少嬰兒感染風險

研究也指出,攝取含母乳寡醣配方奶的寶寶(2’-FL HMO),呼吸道感染率約為4%,相較於無母乳寡醣配方奶組的12%,降低8%(3)。

另外一篇研究則發現,相較於攝取無母乳寡醣配方奶組,含母乳寡醣配方奶組的鵝口瘡、中耳炎等感染問題,也有顯著改善,發生率從27%下降至10%(6)。

母乳寡醣功效五⟫減少嬰兒過敏問題

由於腸道粘膜尚未健全,許多過敏物質可以透過腸道粘膜間隙進入寶寶體內引發過敏反應,而喝母奶的寶寶較不容易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問題,研究指出可能與其中的母乳寡醣有關。

母乳寡醣可以透過改變腸道細菌生態,幫助益生菌生長,減少壞菌產生的過敏物質,達到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問題的風險(7)。

除此之外,母乳寡醣能幫助腸道粘膜健全,減少過敏物質進入體內的機會,且母乳寡醣也可以穿透腸壁進入體內,調節免疫系統,減少過敏反應。

2015年研究發現,攝取無母乳寡醣配方奶的寶寶,在近4個月的實驗中,約有5%的寶寶出現濕疹過敏現象,而攝取含母乳寡醣配方奶的寶寶,並無任何過敏案例(6)。

母乳寡醣功效六⟫提升嬰兒認知功能

母乳寡醣除了影響腸道健康、免疫功能以外,研究也認為人體具有腦腸軸線,意指腸道會影響腦部狀況,在嬰兒中就可能會影響認知發展。

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母乳寡醣能提高腦部神經的活動程度,且在記憶測試實驗中發現,攝取母乳寡醣的實驗鼠,記憶表現比無攝取組好(8)。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攝取母乳的寶寶,母乳所含的母乳寡醣與2歲時的認知功能有關,又以2’-FL HMO更具有影響力(9)。

結語⟫

雖然目前配方奶中開始添加母乳寡醣,且可以看到臨床實驗中母乳寡醣有著許多好處,但母乳中的母乳寡醣有非常多種,也還有其他關鍵的營養素,因此營養師還是建議母乳優先,配方奶為輔助!

文獻來源

  1. J Funt Food. 2019. 61:103484
  2.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7. 64(4): 624–631
  3. Nutrients. 2018. 10(10):1346
  4. ACS Infect Dis. 2021. 7(2):254
  5. J Nutr. 2016. 146(12):2559
  6.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5. 61(6):649
  7. Front Pediatr. 2023. 20(11):1090048
  8. J Nutr Biochem. 2015. 26(5):455
  9. PLoS One. 2020.12;15(2):e0228323

文/林世航 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