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食用的鱈魚,竟然不是真的鱈魚?許多民眾總覺得付了錢卻吃到假的,有點被騙的感覺?!過去也有許多新聞指出鱈魚詐騙事件,自從2016年法規規定後,只有鱈形目的鱈魚才能被稱為鱈魚,在這篇專欄內,就要和大家來聊聊不同的鱈魚是什麼魚?
分辨真鱈魚的兩大重點
鱈魚分辨重點一:了解鱈魚是哪種魚
在分類上,真正的鱈魚應該為鱈形目鱈魚科鱈魚屬的魚種,在此歸類下僅有大西洋鱈魚、太平洋鱈魚與格陵蘭鱈魚三種鱈魚種的鱈魚,而有時候也會稱為圓鱈,為了和市面上便當店的圓鱈做區隔,所以在此文中稱它為真•圓鱈或真•鱈魚。
然而,因為過去濫捕、環境污染等等問題,這些鱈魚的產量急遽下滑,甚至有些報導提到真•鱈魚為瀕臨絕種的魚種,捕撈量是具有限量的。2018年的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更發表了一篇海洋暖化使緬因州鱈魚漁業崩解的報告(連結),所以其實市面上是不容易買到真鱈魚的!
鱈魚分辨重點二:了解法規與標示
在2016年時,衛福部食藥署頒布了標示法規,只有鱈形目的鱈魚才可以被稱為鱈魚,其他都需要標示原本魚種名稱,才不會讓消費者誤解。所以消費者可以仔細觀察餐廳、店家是不是有在鱈魚後面多括號寫上另外一個魚種的名字,而這個名字才是真正的魚種。
其他市面上常見的鱈魚是什麼魚?
種類一:大比目魚(不屬於鱈魚家族)
這一類的鱈魚實際上叫做大比目魚,可以看看照片就知道有多大了,是屬於鰈形目的魚種。這類的鱈魚通常會被稱為扁鱈、冰島鱈魚,也會依照其捕抓的地點,稱為北大西洋鱈魚或格陵蘭鱈魚,這種魚的肉質較碎,且因為常斜切而看起來扁扁的,又稱之為扁鱈。吃起來的口感鬆軟,皮煎起來脆脆的,常拿來在煎的料理,比如說煎鱈魚、鐵板鱈魚,最常出現在鐵板燒料理中。
想知道大比目魚有什麼營養嗎?好食課營養師有另外撰寫一篇專欄:
【2023】營養師最新解析,價差6倍真假鱈魚的營養價值差異!
專欄連結 ▶︎ https://views.learneating.com/nutrition/cod-halibut-recognition/
種類二:油魚(不屬於鱈魚家族)
這種鱈魚,在市場上也被稱為圓鱈、智利圓鱈、智利油魚、龍鱈等,但真正的鱈魚也叫圓鱈,所以真正的鱈魚會稱為真圓鱈或真鱈。這種魚實際上為鱸形目蛇鯖科的魚類,最常見的是異鱗蛇鯖或棘鱗蛇鯖,蛇鯖的油脂含有一種臘的成分(蛇鯖毒素,Gempylotoxin),是人體無法消化吸收的,因此市面上又俗稱油魚(oilfish)。
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列為食源性毒素,吃多了會造成油便、腹瀉的問題,所以在某些國家是禁止販售,有些是列為不建議食用的魚種。在台灣則常見於便當店的片狀鱈魚中,而因為攝取量不大,平常飲食應該不至於這麼嚴重,偶爾午餐吃個一片都是不至於造成問題。
種類三:巴沙魚(不屬於鱈魚家族)
另一種曾為新聞事件的主角,為鮎形目鯰魚科的博氏巨鯰(Pangasius bocourti),俗稱越南巨鯰或巴沙魚(Basa fish)。巴沙魚也不只偽裝成鱈魚,過去也有偽稱為其他魚種的事件,像是過去市售的多利魚(海魴目)也多為巴沙魚所混充(連結),常見於西式料理的煎鱈魚。
種類四:阿拉斯加鱈魚(屬於鱈魚家族)
這種鱈魚有兩種,一種則為阿拉斯加鱈魚(Alaskan pollock)或稱黃線狹鱈,也有人稱為明太鱈。阿拉斯加鱈魚是屬於鱈形目魚種,過去被歸類於狹鱈屬,但後來有研究鑑定其基源更接近於真•鱈魚,因此2014年將阿拉斯加鱈魚重新列回鱈屬行列中,由於目前台灣法規是認定鱈形目的魚類,因此屬於鱈形目的阿拉斯加鱈魚也是屬於鱈魚的一種。
阿拉斯加鱈魚則常為鱈魚堡的鱈魚或是西式料理的煎鱈魚、炸鱈魚的魚類來源。
結語
依照目前法規而言,只要不是鱈形目的魚都需要同時標示「俗名」與「真實名稱」,下次在買鱈魚商品時,除了看外型以外,也別忘了看一下食品成分標示看是不是真的鱈魚再購買!政府做到規範業者的義務,而消費者也要有義務去檢視買到的商品是不是符合心中期待。
文/林世航 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