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解析⟫食物中毒定義是什麼?常見原因、預防方式懶人包!

消費者的健康與食安意識抬頭,讓大家越來越關心食安,時不時也出現農藥超標、非法添加物等新聞,但食物中毒定義是什麼?食物中毒原因有哪些?又該如何預防呢?

📎點擊連結,加入Line@免費查詢:https://lin.ee/vwHuMEz

解析一⟫食物中毒定義是什麼?

根據衛福部的解釋,食物中毒定義為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一件食物中毒案件,但如果是肉毒桿菌毒素、化學性或天然毒素中毒,則一人即可成案。

解析二⟫常見食物中毒原因有哪些?

食藥署每年都會公布,食物中毒案件病因物質分類,其中將病因物質分成「可判明原因」與「不可判明原因」兩種,其中可判明原因包含以下數類

整理一⟫細菌

被單獨計數的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源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肉毒桿菌,未在這些單獨計數的細菌性則列為其他。

整理二⟫化學物質

主要為農藥與重金屬,未屬於這兩類的則歸類於其他。

整理三⟫天然毒

植物性毒素、麻痺性貝毒、河豚毒、組織胺、黴菌毒素與其他。

整理四⟫其他病因物質

主要為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兩種。

食物中毒-食品中毒-原因

解析三⟫各食物中毒原因之人數排名

好食課團隊根據食藥署公布的數據,分別列出近三年各物品中毒原因的人數排名,讓大家了解到具有立即性,且傳散性更廣的原因是什麼!

排名202120222023
1諾羅病毒 2,321人諾羅病毒 1,098人諾羅病毒 1,658人
2仙人掌桿菌 1,271人金黃色葡萄球菌 1,039人沙門氏桿菌 1,107人
3金黃色葡萄球菌 846人仙人掌桿菌 809人仙人掌桿菌 927人
4沙門氏桿菌 477人病原性大腸桿菌 326人金黃色葡萄球菌 306人
5其他細菌 232人腸炎弧菌 269人腸炎弧菌 126人
6腸炎弧菌 217人沙門氏桿菌 223人病原性大腸桿菌 90人
7組織胺 36人組織胺 31人組織胺 38人
8植物性毒素 12人輪狀病毒 10人植物性天然毒 18人
9輪狀病毒 12人其他細菌 2人河豚毒 9人
10病原性大腸桿菌 2人輪狀病毒 7人

由上表得知,大部分的食物中毒危害都是微生物造成,扣除因為人類帶原造成傳染的諾羅病毒,前五名清一色都是「食品危害菌」,意即會造成食物中毒與人體危害的細菌,我們更要多注意微生物造成的危害才對。

解析四⟫常見食物中毒危害菌與病毒有哪些?

常見食物中毒原因一⟫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雖然並不是會於食物上生長的微生物,但因為會透過食物等媒介傳染,且傳染性極強,因此近三年都是食品中毒通報第一名,甚至在2021年時通報人數(2,321人)還比全部細菌性中毒人數高(2,237人)。

諾羅病毒的潛伏期為24至48小時,相較於大部分的食品危害菌較長,主要症狀包含腸胃道(噁心、嘔吐、腹瀉)與倦怠、發燒等,許多病患都同時會出現上吐下瀉症狀。

常見食物中毒原因二⟫沙門氏桿菌

沙門氏桿菌屬於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下的沙門氏菌屬,而過去發生歐洲發生大規模傳染的「傷寒」,也是屬於沙門氏屬的細菌,但一般發生食品中毒的菌並非傷寒菌,而是其他種沙門氏桿菌。

沙門氏桿菌具有好氧與兼性厭氧特性,且喜好蛋白質,因此常出現在肉、蛋、乳品等食物中,而雞隻若感染沙門氏桿菌,其雞蛋也會有沙門氏菌污染。

沙門氏菌不耐熱,因此充分煮熟就可以去除沙門氏桿菌的污染風險,若感染沙門氏桿菌,最常見的症狀為腸胃道症狀與發燒、畏寒,平均大約2-3天會痊癒。

常見食物中毒原因三⟫仙人掌桿菌

仙人掌桿菌常見於落塵與昆蟲中,喜好生長於澱粉類食物,生長溫度為10至50度,因此在以米飯、熱食為主的台灣供餐環境中,就容易有仙人掌桿菌污染的問題。在2021年時通報超過1,200人,最低的也有超過800人,是最常見的食物中毒菌。

仙人掌桿菌本身不耐熱,但會產生芽胞對抗不利環境,進而提高耐熱度,而且污染後的食物並不會有酸敗現象,因此難以察覺。

仙人掌桿菌感染後,可分為嘔吐型與腹瀉型,給予足夠水分與電解質,大約1至2天即可緩解。

常見食物中毒原因四⟫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耐熱、耐乾燥性,且常見於人體化膿傷口,因此可透過受傷的操作人員污染到食物,另外亦有牛隻乳腺炎污染到牛奶的案例,常見受污染的食品非常多元,如:肉製品、家禽、蛋製品、魚貝類、乳品、餐盒、生菜沙拉等。

金黃色葡萄球菌屬於毒素型,會產生對熱穩定、對腸道酵素具有耐受性的「腸毒素」,若食物污染到金黃色葡萄球菌,且又適合菌體繁殖與產毒,就會導致後續食物中毒風險。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食物中毒潛伏期約為1至7小時,若受污染食物的毒素含量高時,約為2至4小時即會發生症狀。

常見症狀為嘔吐、噁心、腹痛、腹瀉、虛脫無力等,大約持續數日即會自然痊癒,死亡率較低。

常見食物中毒原因五⟫腸炎弧菌

腸炎弧菌存在於溫暖的沿海地帶,具有嗜鹽性,所以過去常發生於生鮮海產、魚貝類等產品中,也容易透過生熟食交叉污染而導致食物中毒。

腸炎弧菌不耐熱也不耐低溫,在60度15分鐘即可殺滅,而10度以下也不容易生長或導致菌體死亡,所以徹底煮熟、低溫保存或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都是預防腸炎弧菌的好方法。

腸炎弧菌的繁殖速讀極快,不到15分鐘即可繁殖一次,因此若污染或感染到腸炎弧菌,很快就會出現症狀。

腸炎弧菌潛伏期最短約4小時,平均為17小時,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如:噁心、腹瀉、嘔吐等,大約2至3天即可自然痊癒。

解析五⟫食物中毒預防方式有哪些?

歷年來,食物中毒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微生物,而食安的掌握是透過「肥湯姆」(FATTOM,食物、酸性、溫度、時間、氧氣和水分)建立多重柵欄,減少微生物孳生,而我們可以注意以下原則,幫助降低中毒風險。

方式一⟫食材環境

食材展示期間,有許多食品危害菌可藉由落塵、昆蟲傳染,且在台灣潮濕高溫環境下也會加速細菌滋生,魚類也可能會有組織胺增加的風險。

所以要注意食材展示環境,一些高風險食材要盡量儲放在「遮罩」內,避免落塵,若有冷藏措施,如墊冰、包冰,甚至放在冷藏設備中是更好的方式!

方式二⟫食物徹底煮熟

許多食品危害菌不耐熱,也不會產生毒素,即便產生芽胞,也會讓菌數繁殖速度降低,因此將食物徹底煮熟是降低微生物中毒的極佳辦法。

然而,台灣也有許多生食飲食習慣,如:生魚片、生菜沙拉等,此時就要注意環境衛生、人員衛生、清洗步驟等等,透過其他「柵欄」,降低微生物風險。

方式三⟫離開危險溫度帶

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可在10度至50度間生長繁殖,而最佳生長溫度都大概在35-40度間,所以不管是尚未煮熟或者食材,都遠離此危險溫度帶,如:「放入保溫箱熱藏」或「持續保溫」等,或者儘速冷藏就可以透過「溫度」做好微生物滋長的「柵欄」。

方式四⟫生熟食分開

這是最常忽略的事情,即便食物煮熟了,也可能因為生熟食刀械、砧板未分開而被生食上的微生物污染。

另外,冰箱中生食,尤其是可能會有血水、流湯的食材,盡量放於下層,避免滴落時沾染到煮熟的食物造成污染。

結語⟫

預防食物中毒不只是以上措施,人員管控、環境衛生等都是重點,這也是為什麼食品廠、營養午餐工廠需要有HACCP等認證的原因,而我們也盡量的注意這些原則,免疫低落或高危險族群,如:孕婦、嬰兒、老人,就更要注意食安風險,避免造成自己的危害。